Search the site...

桌球急診室
  • 最新版《桌球技術知識架構》
  • 診療部落格
  • 球友們的熱情回饋
  • 關於我與《桌球急診室》
  • 最新版《桌球技術知識架構》
  • 診療部落格
  • 球友們的熱情回饋
  • 關於我與《桌球急診室》

診療部落格

這裡不是網路文章剪貼簿
只有原創的技戰術精華
​讓你每天比昨天的自己更強

削球不是單一打法,找出自己的打法風格很重要!

12/29/2020

評論

 
這些年下來,我輔導過各式各樣打法的學員,甚至還有打法尚未定型就改練削球的。

這類型的人底子通常都不差,但在戰術套路方面卻往往越練越茫然,像球友N就是...

深入瞭解
評論

新球拍的蜜月期過了之後,你又開始懷疑球拍與自己了嗎?

12/28/2020

評論

 
相信不論你是球齡不長的新手,還是久經賽場的老將,每次換新拍或新皮的時候,心裡多半都有一股莫名的興奮感。

這種興奮感是一種期待,期待上場試拍的時候,能夠讓自己與球友都眼睛一亮,就像穿了新的行頭上街一樣。

但我也常在球館看到不少帶著新兵器來獻寶的球友,心情從期待驚喜,轉變成驚訝、驚恐與驚嚇。

其實要找到稱手的拍皮是需要花心思以及運氣的,背後往往是球具與技術觀念的糾結,就像球友L最近與我分享他換新拍皮後的困惑...

深入瞭解
評論

日直球友想改練中直橫打或橫板,真正需要考量的其實是___

12/27/2020

評論

 
許多與我交流的室友們的年齡與球齡都不小,因此直板的比例也挺高。

其中不少打日式直板的室友,一直有改中式直板或是橫板的念頭,有些人轉型成功,有的人卻進退兩難。

之前我也分享過轉型前的一些思考方向,但這回球友K的提問,讓我決定從不一樣的角度協助他評估球技突破的可行性...

深入瞭解
評論

比賽臨場發揮不理想,而且教練又不在身邊?

12/26/2020

評論

 
雖然《桌球急診室》主要是以成人球友為交流對象,但也三不五時會有中小學生來交流。

比起叔叔伯伯阿姨們,他們的分享往往更直接地反映心裡的聲音,我也經常深受感動。

例如球友S一路上遇到很多位優秀的教練,帶給她不只是球技,也包括心靈方面的成長。

而她這次的疑惑,卻來自教練不在身旁的時候...

深入瞭解
評論

練習發球的時候,你有想過這5個問題嗎?

12/25/2020

評論

 
雖然沒有真的統計過,但印象中有很高比例的老室友,不但認真學習、深刻體會,也願意用開放的心態交流。

就拿發球來說,像球友B都是先嘗試練習,過程中不斷思考並產生疑問,四處問人之後,再根據大家的建議反覆練習。

但這樣的學習過程很容易形成盲點,也因此有了他這次的提問...

深入瞭解
評論

如果懂得這樣思考,你的發球搶攻威力肯定會大增!

12/24/2020

評論

 
有一定球齡的球友們都知道,發球後的第三板搶攻非常重要,但往往苦無沒有好的進攻機會。

因此我也分享過發球搶攻的關鍵要素,以及提昇發球威脅性以及搶攻效果的核心觀念。

不過球友F的這次提問讓我覺得,應該進一步協助他用更高的層次來看待發球搶攻這個環節...

深入瞭解
評論

左手持拍如何接好帶有右側旋的發球?

12/23/2020

評論

 
我之前分享過如何處理低、軟、短的發球,獲得不少球友的迴響,也延伸了出許多精彩的討論。

我也因此發現,比較有力量而且線路偏長,但弧線未必很低的球種,也會一般球友們造成很大的壓力。

​例如球友球友W的遇到的狀況就很有代表性...

深入瞭解
評論

你都是等著球打?還是追著球打?

12/22/2020

評論

 
在新手以及中手球友身上常常看到一個現象,就是往往等球都落到自己這邊桌面了才啟動。

往往因為倉促就球就容易胡亂發力,發力沒效率之外也影響擊球穩定度以及銜接流暢性。

我以前分享過移位擊球的實用觀念,像球友U的教練也傳授他相關要領,但他一直抓不到感覺...

深入瞭解
評論

你接發球接得好不好,從對手發球前就決定了!

12/21/2020

評論

 
接發球的時候,判斷來球性質以及選擇適合的手法來接球非常重要,但很多球友卻也只注意這兩個環節。

事實上,接發球的時候,站位以及移位的方式對於接好發球來說,影響也是非常之大。

接發球要注意的細節很多,球友M這方面也是卡關嚴重,我就與他分享了高手們都怎麼做...

深入瞭解
評論

練發球機到底有沒有用?你不妨這樣思考看看

12/20/2020

評論

 
在桌球討論區或是論壇上,偶爾會看到一些球友爭論用發球機訓練的優缺點。

像球友Q這樣常用發球機輔助練習的人,多半是基本功還不穩定,又找不到適合的人協助餵多球。

但他也心知肚明這樣可能有賽練脫節的風險,所以我就建議他從更全面的角度來思考...

深入瞭解
評論

續談如何對付削球手

12/19/2020

評論

 
許多球友不喜歡與特殊打法的人對練或是比賽,總覺得對方球路太怪,練不到什麼東西。

但其實我經常建議老室友們要多把握與特殊打法交流的機會,因為這些時候往往可以幫助自己檢視自己技戰術上還有哪些問題。

例如球友J平時拉球頗有水準,前衝、加轉、側拐、外撇樣樣來,一遇到削球手卻連過網上台都成問題了...

深入瞭解
評論

底板膠皮應該多久換一次呢?

12/18/2020

評論

 
很多球友會把燒拍燒皮嘗鮮當成樂趣,或是為了配合自身打法在拍皮上煞費苦心,甚至專門買來收藏。

雖然我自己一支底板就打了二十多年,但我也認同底板與膠皮都有生命週期的。

許多拍皮一開始都不太好打,底板與手型的磨合以及吸附汗水濕氣後,手感往往更好。

不少膠皮開封後也是要經過一段時間逐漸熟成,旋轉與速度才會達到性能巔峰。

但拍皮只要有持續使用就屬於消耗品,性能總是會隨著時間衰退,因此球友A這樣的疑問就挺合理的...

深入瞭解
評論

腳步總是太慢跟不上?你可能需要重新理解腳步

12/17/2020

評論

 
球技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後,高手與中手的差別之一就在於腳步。

倒不是說高手們的腿力多強、跑得多快,而是在於跑得有效率。

包括從什麼時候啟動、往哪裡跑、該用什麼樣的腳步跑、怎麼配合擊球等等。

腳步關係到擊球前的各項準備,也影響板與板之間的銜接,腳步合理順暢,整體就顯得很從容,否則就可能像球友H一樣...

深入瞭解
評論

如何克服正手拉球的心理障礙

12/16/2020

評論

 
在輔導學員的時候,除了技戰術的研討之外,很多時候也聊聊桌球學習過程中的酸甜苦辣,例如這篇大專校隊的分享。

也因此聽到很多曾經對桌球很有熱情,但因為技術長期停滯不前、比賽失利,或是被隊友/球友訕笑等等的挫折經驗,而一度想放棄桌球。

例如球友N的故事,就是一段相當深刻的心路歷程...

深入瞭解
評論

顆粒過來的球又快又沉,到底該怎麼接呢?

12/14/2020

評論

 
遇到顆粒打法的時候,最讓人頭痛的問題就是球有時候很沉、有時候很飄,有時候又會反旋。

經驗比較缺乏的球友往往帶著滿腹問號接球,然後在觸球的一霎那心裡大喊「唉呀,不妙!被暗算了~」。

我在《你被對手的顆粒/ANTI打亂節奏了嗎?》以及《應對各類型顆粒打法的基本觀念(2)》曾經分享過應對的原則,這次趁著球友P的提問,我也順便補充了一些相關要領...

深入瞭解
評論

如何培養摩擦的球感?

12/14/2020

評論

 
許多球友在學打桌球的過程中,遭遇的最大瓶頸之一就是抓不到咬球摩擦的要領。

不只是拉弧圈球的時候,發球或是搓/劈/切/削等等,也都需要倚賴咬球摩擦來製造旋轉的變化。

否則,該咬緊的時候卻變成薄摩擦,球只轉不衝;該好好摩擦的時候卻又撞擊太多,球只快不轉。

我在《發球還是不轉嗎?檢查一下打摩比例吧!》《撞擊與摩擦不用刻意分開》有分享過相關的要領,但球友C還是對抓不到摩擦球感十分困擾...

深入瞭解
評論

哎呀~日直改橫板之後正手就破功了!

12/9/2020

評論

 
其實身邊一直不乏有從日式直板改為中式直板或橫板的球友,多半是想加強反手的全面性。

但通常都有一段轉型的陣痛期,畢竟不論是中直的反手橫打或是橫板的反手,動作結構都得重新學習。

而且也有不少人像球友K這樣,改橫板之後反手還沒練起來,正手就先破功了...

深入瞭解
評論

常見的桌球運動傷害對策(3)

2/20/2020

評論

 
在與球友們交流一些桌球方面的運動傷害時,多半是檢討姿勢是否不正確,或是練習方式是否不合理。
​
但下面這位球友S的狀況我還是第一次遇到...

深入瞭解
評論

高手都愛用藍海綿膠皮?海綿顏色會影響性能嗎?

10/17/2019

評論

 
不少專業級的燒皮燒拍球友,對於膠皮海綿非常講究,甚至硬度差個 0.5 度、厚度差個 0.2mm 都不行。

近20年隨著比賽規則的調整,各種高張力、高彈性的「內能膠皮」也不斷推陳出新,現在好像不配塊蛋糕海綿就不夠時髦。

而海綿或是整張膠皮的顏色,也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江湖傳言,就連我自己也曾經跟球友Y有同樣的疑惑...

深入瞭解
評論

擺脫大小臂夾角的迷思,你的擊球動作可以更合理!

10/15/2019

評論

 
打桌球的動作結構非常重要,直接關乎到發力的效率以及球質。

所以許多球友就會特別注重動作的外型,而往往忽略了該項動作的本質,球質事小、受傷事大。

例如球友D提出的大小臂夾角問題,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...

深入瞭解
評論

球友回饋:上了年紀才學球的悲哀?

10/13/2019

評論

 
許多球友的球技,是用多年的球齡辛苦換來的。

尤其能夠自學有成,除了天份與努力,也需要幸運。

但即使像球友U這樣,已經有過一次成功自學運動經驗的人來說,可能仍然免不了陷入球技進步緩慢的哀愁...

深入瞭解
評論

有時候不是你動作不夠快,而是缺了正確的行動步驟~

10/11/2019

評論

 
在各種運動中,桌球對力量的要求不是最高的,但對速度的追求絕對是名列前茅的。

所以很多球友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快,判斷不夠快、跑位不夠快、出手不夠快、銜接不夠快等等,但人體反應速度確實有生理上的極限。

尤其對於像球友X這樣年齡與球齡都不小的人來說,對於預判或是應變速度需要有更高層次的思考...

深入瞭解
評論

先了解這些再玩短顆粒,相信你會更有收穫喔~

10/9/2019

評論

 
我一般都蠻鼓勵球友們,除了精進自身打法的技戰術之外,也可以多玩玩看其他種類的膠皮。

不少人就因此對原本習以為常的擊球動作,有了更新或是更深的體會,甚至還可能萌生改打法的念頭呢~

藉著球友S分享最近的玩皮心得,我也順便幫他釐清了不少關於短顆粒(正膠,以下統稱短顆)的重要觀念...

深入瞭解
評論

球友回饋:靠自己努力的進步最實在!

10/7/2019

評論

 
協助過那麼多的讀者、學員的經驗裡,有一種人進步得比其他人都快。

原本我以為就是比較認真,但具體地說,是更願意反覆思考,並且再次回饋給我進一步交流。

例如球友G就與我分享了,在球技大幅精進過程中的心情點滴...

深入瞭解
評論

古代盔甲的魚鱗片很厲害,那球拍底板上的魚鱗紋呢?

10/5/2019

評論

 
在器材發燒友的眼中,任何球拍上的細微差別,可能都會對技術造成很大的影響。

雖然老室友們都知道我不傾向讓器材凌駕於球技之上,但我也認同器材特性確實會對技戰術與打法加減分。

但像球友L問到的這項底板特徵,就是在江湖上廣為人知的器材傳說之一...

深入瞭解
評論
<<上一步
轉送>>

    類別

    全部
    心態與策略
    心態與策略
    打法與戰術
    接發球
    正反手技術
    正反手技術
    發球搶攻
    訓練與球具
    雙打

    圖片

    林彥君

    《桌球急診室》創辦人

    ​專注於協助想突破技術瓶頸的球友挖掘桌球基因,找到最適合的進步方式,並發展個人風格打法。

    期許能幫助10000名球友,學會當自己的教練,打出屬於自己的好球,在球場上做最好的自己!

首頁|關於我|部落格
​
​球友回饋|隱私權政策

 © 2021 Pingpongsos